編者按:在中國經濟的一盤棋中,長三角和珠三角是兩顆最為重要的棋子,動一子而滿盤活,這兩個地區也成為國際商業界關注的焦點。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于城市群的產業布局和城市間的商業往來,合理的資源配置和城市功能的協調互補可以降低區域間貿易的交易成本,可以使企業提高運營效率,可以提高區域整體的競爭力。
長三角和珠三角是兩個商業發達的地區,但在其繁榮的表象背后同樣也隱藏著人們對經濟結構,對就業能力,對城市能否持續發展的困惑和擔憂。我們的記者不久前對長三角(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進行了采訪,他們走訪了當地的官員、學者和商人,他們感悟了創造經濟神話的城市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他們對繁榮和夢想有著自己的解讀。跟隨他們的目光,我們可以看到長三角跳動的脈搏,可以看到經濟花環背影下的苦澀果實,可以看到當地人民對富裕生活生生不息的追求。
我們的記者力圖講述一個真實的長三角,力圖把他們和當地人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考帶給我們的讀者,因為長三角是中國的長三角。
引子
2003,是什么熱了長三角?
來自兩省一市普遍認同的是,熱在引資和投資上,熱在以路橋為代表的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上,熱在區域經濟互動的宣言和行動上。從資料顯示來看,今年上半年15個城市到位外資為123.7億美元,同比增長60.7%,占全國同期吸引外資的4成多,全國引資成效居前的城市,幾乎都在長三角。15個城市完成固定資本投資達4537.6億元,同比增長47.4%,增幅最大的城市達到88.9%。以上海為圓心,其它14個市都坐落在300公里半徑內,高速鐵路均可在1小時左右到達,建成和在建的24條快速路,連接長三角各城市,其中通向上海的快速通道達到9條,僅蘇州交通設施投資計劃就高達200億元。
9月下旬,我們從上海到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再從南京到嘉興、杭州、紹興、寧波,坐火車、乘大巴、打的,穿梭在長江三角洲。無論是站在金茂大廈88層上眺望浦江兩岸,還是走馬觀花地轉一轉蘇州市的工業園,無論是在六朝古都的南京感嘆綠樹成蔭,還是信步在杭州的西子湖畔,隨處都可以感受到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城市張力,歷久彌濃,長三角到處都洋溢著一股生機和活力。
有人這樣評說,今日長三角熱,是資本先于概念,市場先于輿論,企業先于政府。
人們不難發現,中國入世以來,“雙贏”的理念在校正著政府的價值取向與行政作為,“全球化”在影響著“諸侯經濟”。同時我們還看到,長三角可稱得上是中國市場經濟最活躍區域。加上上海在去年底贏得2010年世博會的舉辦權,這都無形中激活了長三角地區聯動的欲望。在這些動因中,珠三角、京三角、東三角等區域經濟概念也不斷升溫,這都給長三角熱帶來前所未有的“新元素”。而在長江三角洲中,最耀眼的、最令人矚目的、擔當龍頭地位的,就是上海。
上海,這個曾經有“東方巴黎”之稱的遠東城市,在改革開放25年來特別是浦東開發開放13年來,再度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充滿神奇魅力并且蘊藏著無窮活力的地方?!陡2妓埂飞虾^k事處首席代表范魯賢(R u sseII FIann e rY)是這樣評價上海的:上海正像一部“商業發電廠”。今天的上海正處于“黃金時代”,在這里能感受到一種奮進、前行的姿態。
今日的上海以她再度的繁華和夢想征服和感染著每一個與他接觸過的人。正是有了上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有了實踐的哲學詮釋。上海去年的GDP達到了5000億,而當年全國總的GDP是10萬億,上海占了其中的5%,上海人均GDP在國內也是最高的。應該說今日的上海實現了歷史性的大跨越,上海在東部地區和全國經濟發展中重要的戰略地位也更加凸現。然而在新的形勢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上海不能不說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任務艱巨而光榮。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民對上海的發展寄予厚望。上海如何能夠繼續走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前列,再創輝煌?在整個長江三角洲經濟帶中如何率先發展,發揮龍頭作用,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說的更明確:“上海要實現的是人均GDP從5000美元向7000美元的跨越”。這對上海來說,既是機遇又是全新的挑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上海面臨著更加國際化的轉型,而今的上海不應沉浸在“沾沾自喜”的贊美聲中,上海正處在一個歷史的拐點和經濟的拐點處。
拐點,充滿著變數,充滿著排它性,也充滿著更大的想象、夢想和希望。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經過13年的努力,贏得今日巨變的上海人帶著這種巨變的自信心的提升去預示一個理想樂觀的未來。但上海畢竟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她應是長江三角洲的上海,她應是中國的上海,她應是全世界的上海,“海上中國”之上海。
我們正是把上海放在這樣一個背景和前提下,來觀察上海的,探詢上海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上海。
上篇
透過表象的迷惑
東方明珠塔和曾是亞洲第一高樓的金茂大廈無疑已成為浦東開發開放以來最能體現上海的標志性的建筑。每天來這里觀光的人不知有多少———無論是上海人,還是外地人,都會因它的巨大變化而感嘆。這一巨大變化最直觀的視覺沖擊就是上海的高樓大廈。
據最新統計,上海目前有16層以上的高層建筑就有4000多幢。有專家說,上海的高樓大廈在全世界的城市中都是排在第一位的。面對眼前這些數不清的高樓大廈,給人的第一感受是:上海在中國可稱得上現代化程度比較高的城市。但現代化程度的高低,從更本質的意義上來說和有多少高樓大廈并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從某種角度來看,上海的高層建筑不能不說是一種表象。在這些高層建筑中,能完全辨別出是上海的建筑又有幾幢呢?難怪中國房地產界領軍人物之一的現上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總裁盧鏗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無不感慨地說:“各地來上海學習的,千萬不要學上海建高樓大廈。”
除了鱗次櫛比的高層建筑令人感嘆外,上海的高架橋亦可以讓每一個外來人感到上海的氣魄。但是又有誰知道,緊臨高架橋邊上的高樓里面的人是多么的煩惱?
但與此同時,與人們的感嘆聲相左的另一種聲音也不容忽視。一位從北方來的人是這樣描繪上海的:上海是一座用鋼筋水泥堆砌起來的城市,面對著“水泥森林”,作為一個個體的人來說,人變得是那么的渺小,是這座鋼筋水泥的城市把所有的人都吞沒了,人在這樣的城市里生活不會激發創造力,這不應該是上海。
有學者說:“上海的高層建筑正在逐漸的失去自我,在逐漸喪失地方特色。”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給這座城市帶來的弊端,已越來越顯現出來,這使得上海政府日前不得不做出限高的指令。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所長鄭時齡是這樣評說的:這種弊端的產生同樣是來自于開發商的商業利益和急功近利的商業操作,片面地追求建筑的向南特征,使得建筑在總體上顯得“畸形”。
記者在采訪中從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了解到,今年上海市委市政府為了擺脫“水泥森林”的陰影,首次把綠化列為“一號工程”,公共綠地面積從過去的“一張報”,變成了“一間房”。據數字顯示,到今年9月底,上海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將達到9平方米,綠地覆蓋率35%,延中綠地、華山綠地、太平橋綠地等,確實讓人感到上海是沒少花錢,但仍讓人感到是那么不舒服,有“城市空心化”的苗頭。房地產商也轉向拿綠地來吸引住戶,但大片綠地的出現,又讓人感到是在郊區一樣,城市的味道又淡了。
據說,目前在中國至少有43個城市提出要建成“國際化都市”,而在長三角也不止上海有這樣的雄心壯志。建國際化大都市,顯然是要把城市做為一個品牌來推的,但城市品牌的營銷絕不是盲目的建高樓大廈和綠化,如果是這么簡單,香港是不會花900萬美元請專家來規劃的。
在上海市政府的邊上有座很漂亮的建筑,里面有上海的城市規劃,可供人參觀。但一位留法的博士對記者說:上海的城市建設,說到底還是一個文化的問題,但要說上海人沒有文化,哪個人會相信和承認呢?但上海走的就是美日建筑的老路子,沒有屬于上海自己的建筑文化。
透過一些表象的迷惑,上海的建筑也許是世界上最大的后現代主義摩天大樓群。一位西方學者說:“建筑,對我們生活時代而言是對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詮釋。”然而面對今日上海的建筑,上海人是深深的被摩天大樓所帶來的“重壓”感到不適,上海已到了站在更現代的文化思維上來重新思量自己城市的時候了。最近在上海的地產界,有人提出“新文化地產”的思想,迅速得到廣泛注意,這不能不說是上海人對最能表現上海的直接產物———建筑的冷思考。
“不對稱”的究竟
客觀的說,上海建筑高度和密度的弊端,時下并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但其后遺癥隨著這個城市的發展將會逐漸顯現。眼下最直接的就是城市的沉降。
上海的房地產可以說是近十年來發展最迅猛的,幾乎所有的房地產開發商都看好上海的市場。據了解,上海每年固定資產的投資都在2000億元以上,而且已連續6年。上海去年住宅投資為560億元,今年將在580億元以上。這樣一個房地產市場有沒有泡沫,始終成為一些行家關注的話題,有人說,上海的房地產看不懂。不久前在上海剛剛結束的《福布斯》論壇上,上海市市長韓正很樂觀的說:“上海的房地產市場不存在更多的泡沫。”
據上海房地產界的權威人士介紹:今年上海房地產市場將實現“三個兩千萬”,完成2000萬平米住宅,二手房交易2000萬平米,即將完成的2000萬平米。二手房的均價已達到每平米5000元。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市場。
當記者問及是否有泡沫時,這位權威人士說:上海的房地產確實沒有泡沫,但如從更嚴格的意義上來說的話,只有局部結構性的泡沫,如郊外的別墅,市區沒泡沫。
在對一些房地產商的采訪中,他們幾乎都有這樣一個共同判斷:上海的房地產市場相當的保守,但發展的又很快。
一面是保守,一面是房地產市場的火爆,為什么會如此的不對稱?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上海要把市內170萬人口遷到市郊去,這顯然就給房地產帶來很大的空間,但上海市政府對市區住宅的開發又控制的很嚴格,同時還提出城市化要由現在的68%達到85%的目標。這又顯得不對稱。
據了解,目前在上海的臺籍人口大約有40多萬人,同時大量的外商在不斷的進入上海。因此很多房地產商說,上海房地產市場的火爆會持續很久,同時,世博會的概念更令房地產商心有成竹。上海市市長韓正也在公開場合說:“在上海沒有房地產的,可以聽我一句勸告,投資房地產絕對是高回報的。”
在上海人中有這樣一句話: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這使得浦東有段時間到了晚上成了一個空城,可上海市政府取消了過往浦東的路橋費后,浦東的房價馬上就漲上去了。難怪有人說,通過這么一件事,就可以解惑很多的看不懂。那就是上海既有“看不見的手”,同時也有“看得見的手”。
凡是去過浦東的人,都為坐落在那里的具有上?,F代化標志性的建筑而興奮不已,被精神分析學家釋為具有“陽具崇拜”內涵的金茂大廈和東方明珠塔,無不釋放著陽剛之氣,這和陰性的上海形成又一種不對稱。兩年前,很多人還在抱怨浦東沒人氣,而今世紀大道上的車輛開始多了起來,陸家嘴金融中心在逐漸的形成,由市中心人民廣場乘二號線地鐵去陸家嘴也就十幾分鐘,浦東也繁榮了很多,很多人都說這完全是上海政府的力量。顯然不是政府單單的取消了路橋費就解決了浦東所有的問題,“政府無形中在左右著很多市場,金融中心的形成就是政府強力主導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一位職員這樣對記者說。顯然他指的是在設址上。
在上海,無論是房地產,還是金融等其它業態,“市場”是“得天獨厚”的,市場的繁榮本應與活躍的市場相對應,是市場的力量在決定著市場,然而上海的繁榮更得益于政府的力量。
今日上海巨變,很多人得到的判斷都是,上海有個強勢的政府,更有人說,在很多情況下,在上海有一種凌駕于市場之上的力量。應該說資本對市場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浦東3000多億美元的投入中,來自于國有資本的投入大約占到近2/3,這就形成了政府對資金流向的控制,國有資本掌握在政府的手中,這也就不難得出上海強勢政府的成因??此拼嬖诒姸嗟牟粚ΨQ,但在強勢政府下的上海,市場并沒有失靈,資本仍是大量的涌入上海。也有一種說法,市場選擇是低效的,而強勢政府的作為可能擁有極高的效率。
有人說,上海是地方政府“公司主義”,但很奇怪,雖然上海的政府就像一個大公司,卻不影響這里的發展,只是政府控制的資源過多,影響了民間中小企業的發展。
上海政府的強勢確實“締造”了上海的昨天,但在面對長三角一體化的呼聲中,強勢政府、集權體系不能不說面對著重新的選擇。
動力源的失衡
早在10年前,本報就以《上海貨,你怎么了?》為題,從一個“點”,從一個相對能讓上海人接受的角度,對上海進行了梳理。曾有著“金字招牌”的上海貨,而今更是每況愈下。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曾有著讓全國人民如數家珍的上海貨,而今都已成為那個年代的驕傲。“鳳凰”、“永久”牌自行車,“金龍牌”手表,“蝴蝶牌”縫紉機,“大白兔”奶糖,“凱歌”、“金星”、“飛躍”電視機,“英雄”自來水筆等等早已成為記憶中的事。
無論是在南京路上的商場里,還是閑逛在“巴黎春天”里,或是跑到淮海路的商業街上,記者找到的都是來自法國、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德國、美國、日本、南非等世界一線和二線的品牌商品。就連南京路,都已成為來自溫州商品品牌的集散地。
上一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有“十里洋場”的稱謂,應該說上海有著中國各城市少有的商業精神,使市場和貿易得到了天然擴張,并由此迅速膨脹成遠東最大的商業城市。上海正是帶著這樣的“遺風”,使今日的上海擁有著最成熟的商業環境,無論是來自長三角的各個城市,還是國內外的商人,最看好的就是這里令人激動的市場。2002年,上海實現零售額為2035.2億元,比上年增長9.3%。出口為320.55億美元,而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為6247.69億元,占全國的比重達到15.3%。但能展現今日上海品牌和名牌的商品“寥寥無幾”。
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名牌培育委員會主任艾豐一針見血的說:上海經濟強,但品牌弱,現在真正稱得上名牌的幾乎沒有。
一個地區名牌商品的多少,其實最主要的是能很好的反映出該地區的綜合實力、經濟競爭能力和科技發展水平。創立名牌是貫徹以質取勝戰略的重要內容,同時是提高出口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而產品品牌和名牌商品是刺激市場活躍的動力源,是市場最有活力的鮮活元素。在上海除了合資合作的品牌,自有品牌不強。艾豐分析說: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上海經濟發展的價值取向,因為上海擁有吸引國際著名品牌的優勢,在產業發展上引進國外品牌往往比培育本土品牌能更快地產生效益,因而就比較重視引進品牌。一位姓劉的上海國企老總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一語道破:“建立自己的品牌掙不到錢”。
曾經“盛產”品牌的上海,今日很難找到叫得響的產品。然而記者在長江三角洲采訪中感到,上海更“奇缺”的是企業家?!陡2妓埂费壑械纳虾J?ldquo;全球最具有潛力的企業家城市”。顯然,《福布斯》看好的是上海這一充滿神奇魅力、想象力、蘊藏無窮活力的地方,是最適合產生“冒險家”的地方。但至今上海沒有產生本土的大企業家、大的老板,這里有大批金領和白領,但人們很少提及到老板,這不能不說上海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個產生企業家的土壤。
沒有企業家,其關鍵是沒有企業家精神,沒有企業家精神,那就更缺的是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要靠企業家來實現的。“企業家是最具有冒險精神的人,而企業家的成就就是一種精神成就”,一位在上海的外地企業家對記者說。而創新精神應是一個城市最充滿活力的“動力源”。“動力源”不應來自政府。這面對走向國際化的上海來說,不能不是一個最大的“缺陷”。一個不能產生屬于自己的企業家城市,這個城市的商業精神就顯得“蒼白”。
有人解釋說:“上海的企業家做事都很低調,在上海不是沒有大老板”。但這種低調的方式又是為何?也有人說,上海的國有企業占有相對的主導,所以很難產生大企業家。還有人說,強勢政府狀態下,對資源的過多控制,民營經濟不活躍,大的企業家和實業家也就無法產生。
據說,不久前上海電臺曾搞過一次調查,有90%的人想要當老板。主持人說,上海人骨子里就是不安分的人,是勇于創業和冒險的人。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說:上海人比較保守,做事過于謹慎。
但無論是何由,缺乏企業家精神的上海,這個城市的“動力源”,在健康發展的過程中必將存在嚴重的失衡。
缺品牌,缺名牌,缺企業家不能不說是上海的一個現實。(張志勇 李愛明 楊聯民)(未完待續)
中華工商時報 2003-10-21 |